《周易》里的“承、乘、比、应”
,指的是卦象内部相关两爻之间的关系,可总结为同性相斥、异性相吸。
(1)所谓“承”
,乃承载、承上、烘托之意。
就像古时候的马车,是用来承载乘客的。
凡下爻紧承上爻谓之“承”
。
多指阴爻上承阳爻,象征柔弱者顺承刚强者,或贤臣辅佐明君之意。
(2)所谓“乘”
,是乘驾、驾驭,居高临下之意。
凡上爻乘凌下爻,谓之乘。
多指阴爻乘阳爻,称“乘刚”
,象征臣下欺辱君主,小人乘凌君子,意多不吉善。
但阳爻居阳爻之上则不言“乘”
,而称之“据”
,认为此为理之所常,由此可见《易经》扶阳抑阴的思想。
(3)所谓“比”
,是两个相邻的爻称作比,是比邻、比肩的意思。
就像跟你一起肩并肩走路的好朋友。
如果相比的两爻是一阴一阳,异性相吸,就更加亲近一些。
但要说明的是,相邻两爻,一爻为阴一爻为阳,则善为“比”
。
若以刚比刚或以柔比柔,则无相求相得之情。
总之,凡阴阳相遇为朋友类,若阳遇阳或阴遇阴,则结为敌。
(4)所谓“应”
,是对应、应合的意思。
指上下卦爻位置对应的呼应关系。
就像同盟关系,不在一起,但一呼就应。
初与四、二与五、三与上就有了对应关系。
应是一种应合、应援,有应当然是好事。
但这种对应关系要从“同性相斥、异性相吸”
的易理上去观察。
一般说,在相应位置上的两爻如果是一阴一阳,即可成为阴阳正应;如果是两阳或两阴,即构成相斥关系。
(5)中正在六爻之中,一、三、五爻为阳位,二、四、六爻为阴位。
若阳爻居阳位、阴爻居阴位,则为当位,为吉;反之,若阳爻居阴位、阴爻居阳位,则称不当位,为凶。
所谓“中”
,是指六爻卦中内卦的二爻和外卦的五爻,因为在各自三爻卦的中间,称之为“中”
,又称“得中”
。
所谓“正”
,是指爻位的奇数属于“阳”
,偶数属于“阴”
,因而在奇数的阳位,应当是阳爻;在偶数的阴位,应当是阴爻;这时称作“正”
或者“当位”
。
而阴爻位于二位,阳爻位于五位,则是既中又正,称之为“中正”
。
中正是《易经》中尤具美善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