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
崇祯自然不会知道,历史上的崇祯十一年,刘宇亮当了内阁首辅。


他更不会知道,他亲手提拔的这个内阁首辅,实际上是个胆小如鼠、懦弱无能的货色。


建奴第三次入侵关内,京城戒严,崇祯派刘宇亮去巡视三大营和勇卫营。


这货到军营走了一趟就开溜了,敷衍了事。


后来巡视到保定,听说卢象升战死,建奴大军将至,这货吓得撒丫子就跑。


这种货色竟然被大侄子器重,委任为内阁首辅,也只能说是有眼无珠。


刘宇亮这次入阁,是云逍在草原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,事先并不知情,否则早就一句话给否了。


历史上的事情,虽然不可能再重演,然而云逍绝对不会容许刘宇亮这样的货色留在朝堂。


可又不能平白无故地罢免一位阁臣,大侄子面子上也过不去。


因此云逍把和谈的重任交给了刘宇亮,等事后再把这跳梁小丑直接给赶出朝堂。


第二天。


崇祯召集阁臣们议事,正式宣布,派大臣与建奴进行和议。


阁臣们无不大喜过望。


是战是和,关系到文官集团的群体利益。


陛下终于开口了,收复辽东的泼天大功,就要落在文官的头上了。


接着阁臣们都眼巴巴地看着崇祯。


主持和谈的人选,他们当然都有想法。


一旦和谈成功,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复辽东,功劳有了,声望也有了,甚至还能在青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。


这样的好事情,哪个不趋之若鹜?


可温体仁没有张口,其他阁臣也都不好出面去争。


这几年,温体仁不仅屹立不倒,圣眷、威望也日渐增长。


这时候出来争立功的机会,分明是瞅着他首辅的位置。


这可就把他给得罪死了。


温体仁却并没有主动请缨。


倒不是不想,而是在等崇祯点名,毕竟是内阁首辅,要矜持。


崇祯正欲开口。


一名内阁辅臣咳嗽了一声,上前奏道:“微臣不才,愿代表朝廷与建奴和议,为收复辽东殚精竭虑。”


正是新晋的阁臣刘宇亮。


温体仁等人都在心中暗骂,这厮还真是不要脸。


你是个什么东西,也有抢功劳的资格?


“既然刘卿主动请缨,那和谈之事就交给你了。”


崇祯一怔,随即颔首应允,心中却是颇为不喜。


这个时候出来抢功劳,私心未免太重,吃相也太难看。


难怪叔父要坑他,原来是早就看透了这是个什么货色。


说来也是惭愧,朕这识人的本事,还得跟叔父多学。


刘宇亮大喜,连忙谢恩。


温体仁、李标等人都傻了眼。


竟然把这样的机会,直接给了一个新晋的阁臣。


难道陛下已经不爱咱们了?


崇祯没有理睬他们的惊疑,又仔细叮嘱了刘宇亮一番。


不要急,慢慢谈,却绝不能谈崩了。


刘宇亮唯唯诺诺地答应,心中早就乐开了花。


温体仁等人心中虽然十分不满,却无人敢提出质疑。


接着崇祯跟阁臣们又商议了一些紧要政务。


就在快要结束的时候,崇祯随口问了句:“可有西南那边的奏折?”


“有。”


薛国观疑惑地看了崇祯一眼,却还是如实奏报。


他是主管西南事务的辅臣,前几天才将有关的奏折送呈御览。


皇帝怎么这时候又问了起来?


“贵州巡抚朱燮元奏报,安邦彦、奢崇明败死后,叛军主力基本消灭。”


“然而在三个月前,云南阿迷州土官普名声作乱,震动远近,云南将官无法抵御,朱燮元奏请朝廷,亲自领兵自贵州出击平叛。”


崇祯龙颜大怒,猛地一拍御案:“鬼方蛮族,屡生叛乱,危害西南,真当是山高皇帝远,朝廷就奈何不得他们了吗?”


“陛下息怒,区区一州土官叛乱,成不了大气候,只需让朱燮元派兵,很快就能平定。”


温体仁劝谏道,心中又是困惑不已。


崇祯摆摆手。


“北方草原已经平定,辽东也暂时没有战事,朕欲集中兵力,彻底解决西南叛乱。”


“立即自大同、宁夏、固原、甘肃四镇,调集精锐兵马,兵仗局、军器局准备军械,命湖广、浙直准备粮草。”


内阁大臣们全都惊呆了。


刚刚才对草原用兵,这又要对西南用兵了?


西南的叛乱,不过是癣疥之疾,用得着这样大动干戈?


该不会是连番大胜,陛下开始飘了,变得穷兵黩武了?


温体仁等人还要劝谏。


崇祯果断地挥挥手:“朕意已决,不必再劝,内阁尽快拿出个章程出来。”


阁臣们领命而去。


……


朝廷与建奴开始和谈的消息,迅速在朝野间传开。


文官们自然是大喜过望,武将们却是深感不平。


数日后。


祖大寿、曹文诏、杨国柱等将领联名上书,向朝廷请战。


崇祯皇帝大怒,下旨予以申饬。


并对上书的将领,给于贬官一秩、察看留用的惩处。


文官们无不弹冠相庆。


看到没有,陛下的心里面,还是文官的分量最重。


与建奴和谈的事情,吸引了朝野的注意力,对西南用兵之事,反倒没有人去关注。


那地方距离京城太远了,穷乡僻壤的,谁有心思去关注那个?


……


大玉儿返回辽东,同时也带回了和谈开启的消息,以及大明朝廷的动向。


还有杨嗣昌给皇太极的一封密信。


皇太极听了这些消息,又看了杨嗣昌的信,长长地松了一口气。


大清国终于有了喘息之机。


杨嗣昌的妙计,也彻底解了后顾之忧,不愧是大清国的卧龙。


皇太极当即下令,将八旗中的老弱病残,转移到朝鲜就食。


同时传旨多尔衮,派兵三千进入㹻国,帮助丰臣国松开疆扩土。


大玉儿犹豫良久,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口进谏:“陛下,真的还要继续与明国争斗下去吗?”


皇太极诧异地看了她一眼,“怎么,你认为大清国应该引颈受戮?”


大玉儿将在大明的所见所闻,向皇太极娓娓道来。


言毕,大玉儿跪下说道:“陛下,妾身斗胆相劝,还是真心降了大明吧!”


皇太极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。


被云逍子占了身子,连心也都变了?

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