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
崇祯九年,三月三。


紫禁城的朱漆大门洞开三重。


大明崇祯皇帝御辇出宫,两万扈从组成的銮驾如金色长河,自皇宫蜿蜒至朝阳门外。


前驱三百缇骑开道,金吾卫中郎将执虎头牌策马先行。


六十四面云纹鸾凤旗分列左右,二十八宿旗与日月星辰旗在风中猎猎作响,十二只青铜麒麟香炉飘出龙涎香气。


御辇两侧,十二名大汉将军按剑护卫,甲胄上的吞口兽首在阳光下泛着冷光。


紧随其后的是九卿六部官员,文官朝服上的仙鹤补子,与武官麒麟补子交相辉映。


如此盛大规模的皇帝出行,大明已经有很多年不见了。


崇祯厉行节俭,哪怕是现在国库充盈了,依然改不了老抠的性子,像今天这样铺张更是少见。


这也是云逍给崇祯的建议。


这次南巡的目的,就是要震慑江南,自然是要展现出皇家的威严。


因为南巡走的是大运河,御舟太大无法进入通惠河,因此御辇要从陆路到通州,再改乘御舟。


御辇一路行至通州,崇祯登上御舟。


御舟名为翔龙号,专为这次南巡打造,高三层,朱漆船体饰以金鳞,甲板遍铺波斯地毯。


另外还有三十六艘楼船随行,陆上有十万铁骑护卫。


从京城到通州有五十多里路,崇祯虽然乘坐御辇,一路上要端着皇帝的架子,也是十分劳累。


登上御舟之后,他却兴致不改,在甲板上凭栏而坐,欣赏运河两岸的景色。


此情此景,让他有了种龙游大海的感觉。


这可辛苦了随行的大臣们。


从京城到通州,除了极少数年纪大的老臣,其他人统统都得走路,早就累成了狗。


现在不得不陪着皇帝,还得装作兴致勃勃的样子。


崇祯四处看了看,问道:“国师呢?”


这次崇祯南巡,云逍要全程陪同,不过在离京时并没有在一起,而是提前到通州在御舟上等候。


王承恩低声答道:“国师累着了,这时候还在舱内休息,奴婢这就去请他过来?”


崇祯摆摆手,“国师为国事操劳,让他歇着吧,不得惊扰他。”


周围的大臣们心里一阵感叹,艳羡、嫉妒的不在少数。


皇帝到了,身为人臣却躲起来睡大觉,大明朝也只有国师这独一份了。


其实崇祯说的没错,云逍这几天的确是操劳过度。


皇帝南巡,他不能带着女眷,免得遭人非议,因此临走之前要交代清楚。


这几天可苦了云真人,天天在夹缝中求生存,其中痛苦,后世的屌丝们自然无法体会。


轰轰轰!


御舟鸣炮九响,然后缓缓启动,崇祯的南巡就此拉开了序幕。


崇祯看到运河两岸停靠着大量商船,沿岸人头攒动,纷纷跪迎御舟。


并且每隔五里都设有彩棚,官府组织百姓献"五谷丰登"花担,还有歌女颂歌献舞。


“劳民伤财,叔父见了,定会不喜!”崇祯皱了一下眉头。


他现在早就不是登基之初的菜鸟皇帝,当然明白地方官府是个什么心思。


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,可不光是为了拍龙屁。


同时也是地方官大发横财的好机会。


为了迎送皇帝,花点银子应该吧?


花一千两银子,报个上万两,这不为过吧?


即使是再怎么苛刻的御史,或是廉政司的人,也没办法拿这个来做文章。


皇帝的面子还要不要了?


崇祯可不想当冤大头,朝王承恩说道:“传旨下去,御舟所到之处,沿途官府不得迎送,更不得劳民伤财!”


王承恩立即领旨,吩咐太监去传旨。


崇祯的目光从一艘艘避让御舟的商船上掠过,没有看到一艘运粮的漕船。


于是他开口向孙传庭问道:“孙卿,漕运改海以来,对运河的影响不小吧?”


当年云逍力促漕粮改海,引起了巨大的反弹,用了很多人头才压了下去。


如今北运的漕粮已经全部改走海路,而运河只剩下商运和客运,对运河的影响自然是不小。


不过崇祯对此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,实际情况并不怎么清楚。


“陛下明察秋毫,漕粮改海,对运河的影响,可谓是天翻地覆!”


孙传庭上前奏道。


他升任户部尚书不足半年,然而运河是大明经济的大动脉,皇帝南巡又走的是运河,对此自然是做足了功课。


“自成化七年后,漕运废除分段仓储,改为长运法,漕粮由官军从江南直运京城,运量增至400万石,全程约需二至三个月。”


“自万历后期至崇祯五年前,由于受黄河泛滥、河道失修等缘故,漕粮运量锐减至不足百万石,以至于京师及北方边防经常缺粮。”


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崇祯听了孙传庭的介绍,不由得一阵后怕。


粮食,对于百姓而言就是命,对大明来说就是江山社稷的根。


从高峰期的400万石,到不足百万石,这意味着什么?


意味着粮价暴涨,不计其数的百姓会饿肚子,甚至辽东将士都要饿着肚子打仗。


长此以往,北方怎能不危险?


崇祯心中暗道:“单是漕运改海这一项,叔父就有挽天之功!”


孙传庭接着奏道:“自漕运改海之后,漕粮运量逐年攀升,据去年末统计,自南方、海外运往北方的粮食,共计896万石。”


崇祯还是第一次听到具体数字,不由得大吃一惊:“这么多?”


“这主要归功于高产的‘盛世神稻’,使得南方粮食产量连年激增,还有低价粮食从海外源源不断输入大明。”


“再加上走海路,全程只需半月到一月,并且再无黄患阻碍运河,因此南粮北运的运量暴涨一倍,哪怕是再有赤地千里的大灾之年,北方也不会有缺粮之忧!”


云逍是孙传庭的恩主,漕运改海是他亲手促成的。


加上漕运改海,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孙传庭自然是要极力说好。


崇祯龙颜大悦,心中一声长叹:“叔父第一次下江南,就替大明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!”


随行的大臣们也都纷纷歌功颂德,有说皇帝圣明的,也有称国师高瞻远瞩的。


这时一名大臣发出不合时宜的声音:“漕运改海,至今才是数年,到底是良政还是劣政,现在下定论,微臣觉得为时过早!”

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