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09章 勿谓言之不预也

作者:见月明 分类:历史 更新时间:2025-08-07 07:00:12

因为方孝孺的文章,一个话题突然就变得火热起来。

那就是,夏商周的分封和后世的分封,到底有什么区别。

有人认为,区别是有的,但远没有那么大。

其本质还是勋贵集团分饼子,尊王攘夷只是一个巧合罢了。

况且,尊王攘夷的概念本就是齐桓公提出来的,和夏商周的分封没什么关系。

除此之外,他们还把《华夏简史》搬了出来。

这上面有夏商周时期的封国分布图,有些封国确实与四夷接壤,后来也通过对四夷的兼并壮大。

可更多的封国,就处在中原土地上。

我们不能罔顾事实。

也有人认为,三代分封就是基于尊王攘夷的思想提出的。

他们也没多说,就将《左传》给拿了出来。

“分封建国,以潘屏周。”

这句话和尊王攘夷其实是一个意思。

他们据此做出推论,齐桓公的‘尊王攘夷’思想,不是凭空产生的,而是从古人那里借鉴来的。

为什么他提出‘尊王攘夷’,其他诸侯国都不敢反对?

因为这本身就是他们这些藩属国能存在的法礼基础。

反对‘尊王攘夷’,就是反对夏商周分封。

作为一个藩属国,反对分封,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。

《左传》的地位毋庸置疑,一下子就将反对之人堵的说不出话来。

而且左传里面相关记载非常多,可见这话不是随便说的,而是一种普遍思想。

不过反对派依然不愿意彻底认输,他们承认夏商周分封有“尊王攘夷”的意思。

但也不能否认其分饼子的事实。

否则,你怎么解释他们在中原分封了那么多诸侯国?

对此,支持派也不好反驳,因为这就是事实。

《华夏简史》上写的清清楚楚,现在是個读书人,都对这些东西耳熟能详。

但就在这时,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,双层防线。

将最有能力的诸侯,分封在四夷边境,作为周王室的最外围防线。

由他们抵挡蛮夷的侵扰。

齐国、燕国这些诸侯国,都是为此而封的。

然后周王室又在边境诸侯国的后方,分封了许多诸侯,形成了第二圈防线。

第二圈防线的诸侯国实力相对较弱。

但有边境诸侯国抵挡外敌,他们可以安心发展,生产更多的物资。

他们生产的物资,可以更好的支援边境诸侯国。

让边境诸侯国可以全力与四夷作战。

特殊时刻,比如边境诸侯国一旦失守,第二圈诸侯国能顶上去。

就算打不赢,也能为周王室争取调兵的时间。

周王室居天下之中,手握中原膏腴之地,没有安全隐患,可以安享天下。

即便发生了犬戎之乱,也有诸侯国来救援,让周王室又苟延残喘数百年。

这个理论一出,本处于劣势的支持派顿时就兴奋起来。

看看,看看,这才是真相。

老祖宗什么都想到了,都是后人把经给念歪了。

反对的一方则嗤之以鼻,古人能想到这么多?

然而此言一出,就犹如捅了马蜂窝一般。

啥意思?侮辱古人,羞辱先贤是吧?

祖先就是厉害,要不然夏商周国祚能那么长?

要不然后人依然在使用周礼?

没有周公,哪有今日的华夏文化?

大帽子一扣,反对派立即溃不成军。

支持派乘胜追击。

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,很多东西他们都想到了,只是太多被遗忘了。

还有一些被刻意曲解了。

夏商周的分封,就是非常完美的制度,事实摆在眼前你有什么可狡辩的?

吵着吵着,话题就跑歪了,变成了要不要复兴周礼。

如果复兴周礼该怎么实施。

总之,大家为了一些有的没的,打不完的口水仗。

普通读书人只是习惯性参与,并没有意识到,他们成了别人手里的工具。

一个话题能在京城被炒作起来,背后往往有推手。

而推手炒作这些话题,自然是有其政治目的。

但他们不知道没关系,有些人知道。

朝中那么多大臣,但凡政治敏锐度高的,都察觉到了事情的异常。

他们开始思考,这幕后推手是谁,目的是什么?

话题起源于方孝孺的文章,他是陈景恪的挚友。

那么他的这篇文章,会不会是出于陈景恪的授意。

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,陈景恪的目的何在?

再往深处想一想,以陈景恪和皇家的关系,这事儿大概率得到了皇帝授意。

那么皇帝目的何在?

复兴周礼?别闹了,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。

问题的核心,还是分封。

皇帝想拿分封做什么文章?

到了这一步,问题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。

周报上有两篇文章,前一篇指出目前亲王数量不够,后一篇方孝孺就鼓吹了一波夏商周的分封。

并隐晦的提出,可以用分封异姓诸侯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
分封异姓诸侯!!!

答案摆在了眼前,却没有一个人敢相信。

都什么年代了,竟然真的还有朝代愿意分封异姓诸侯?

可如果是假的,这两篇文章,和现在被炒的很热的话题怎么解释?

关键是,放在以前,锦衣卫早就出动抓人了。

现在外面都吵翻天了,朝廷一点反应都没有。

皇帝就像是瞎子聋子一样,这可能吗?

大家不禁联想到了之前的谣言,太上皇许诺分封勋贵。

那时大家都不信,可现在想来,莫不是真的?

而且越想大家就越觉得疑点众多。

朝廷大刀阔斧的变革,勋贵集团始终支持。

很多革新都是直接拿勋贵开刀的,他们也毫无抵触的全盘接受。

当时大家就很好奇,大明的勋贵吃错药了?这都不反抗一下?

还是说你们真就这么忠于皇帝?

如果谣言是真的,太上皇许诺大分封,那么一切就都解释的通了。

在分封面前,因革新受损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?

更何况,就算他们现在不放弃那些利益,等分封之后去了自己的封国,也照样要全部舍弃。

难怪,难怪,难怪啊。

想通了这一切,群臣豁然开朗。

在心里藏了许多年的疑问,这一刻全部都有了答案。

原来这一切都是谋划。

太上皇真是老奸……呸,老谋深算啊。

有些人则想的更远,这不是太上皇的手笔,十有八九是陈景恪的谋划。

当世能做出这样布局的,只有他一个人。

当然,这一切都只是猜测,是真是假急需求证。

他们自然不敢直接去问皇帝,只能去询问高层和勋贵。

勋贵们这会儿一个比一个老实,纷纷闭门谢客。

实在躲不开的,就装傻充愣,一个字都不提。

你追问的厉害了,人家马上就能给你来个现场昏迷。

而高层面对这个问题,既不反对也不承认,只说一切等太上皇回来自有结论。

勋贵集团的异常反应和高层的态度,相当于明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
这事儿是真的。

然后这个消息就不知道被谁传了出去,一时间关于大分封的讨论盖过了一切。

然后大家也同样面临一个选择,要不要支持?

不出意外,分成了两派。

一派认为可以封,但要求必须封在海外。

‘尊王攘夷’吗,让他们去海外征服……教化蛮夷。

未来南洋等地,都会变成华夏之地。

这是处在这个时代的人,共同的功劳。

更何况,如此一来就能把勋贵都撵出大明,以后朝堂就能清净不少。

而且勋贵集团往往会腐化成血吸虫,趴在国家身上吸血。

现在把他们都撵走,也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隐患。

一派自然是反对的,认为这是取祸之道。

从西汉白马之盟‘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’开始,就极少有分封异姓诸侯的事情发生了。

采用过这个制度的国家,就没有不发生动乱的,也没有能长久的。

前车之鉴,后事之师。

大明怎么能不吸取教训呢?

大家各执一词,谁都说服不了谁。

但不管大家怎么争论,紫禁城都无动于衷,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般。

群臣一开始反应也很激烈,但后来似乎想到了什么,也安静了下来。

除了私下讨论,没有谁在朝堂上讨论此事。

解铃还须系铃人,这件事情的根子在太上皇身上,他不回来说再多都没用。

关键是,以太上皇的性格,他要是决意兑现承诺,谁能阻止,谁敢阻止?

所以大家还是别争了,等太上皇回来,看他是什么意思吧。

十二月底,朱元璋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下回京。

这次来迎接他的人比去年他回京,多了数倍,可以说但凡能来的人都来了。

之前一直低调的勋贵集团,也一反常态,非常高调的集体出动前来迎接。

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对太上皇多忠诚。

知道的人却明白,他们这是有意为之。

朱雄英就有些不愉快:“这些人,是不是以为分封之后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?”

“更何况现在分封还没开始呢,就敢违背命令,如此高调行事。”

陈景恪添油加醋的道:“他们这是在逼宫,实在该杀。”

徐允恭:“……”

“大家确实是有些心急了,不过景恪你也不用扣帽子吧。”

朱雄英说道:“我看他们就是想逼宫,徐老大你屁股歪了啊。”

徐允恭很干脆的闭上了嘴巴,行行行,伱们说啥就是啥。

陈景恪深以为然的道:“大分封即将到来,他们确实有点飘了,是要敲打一下才好。”

朱雄英说道:“你说怎么敲打比较好?”

陈景恪想了想,说道:“先不要着急,等第一批分封完成再说。”

朱雄英追问道:“你准备怎么做?”

徐允恭则叹息不已,知道这事儿恐怕无法善了了。

陈景恪要是当场就发脾气,这事儿不会太严重,处罚也不会多严厉。

他一旦决定后面算总账,往往要死人的。

勋贵们要是知道,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如此严重后果,不知道会是什么想法。

不过他也没有再劝。

很显然陈景恪已经有了主意,是劝不动的。

陈景恪扫了一眼趾高气昂的众勋贵,眼睛里闪过一抹冷意:

“大明的勋贵之所以比较老实,是有太上皇在震慑。”

“大分封让很多人原形毕露了,到了封国必然会有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。”

“这与我们进行大分封的初衷相违背。”

“所以,有必要找两个典型杀鸡给猴看。”

“告诉他们,就算是分封了,也是大明的臣子。”

“在封国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,有些礼法也必须要遵守。”

朱雄英摸了摸下巴,不确定的道:“你是说,将封国灭掉两个?”

陈景恪郑重的点头,说道:“对,就是要告诉诸侯王,大明有能力册封他们,就有能力收回。”

“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老实下来,执行朝廷赋予他们的职责。”

徐允恭终于忍不住,说道:“这……太严厉了吧?”

朱雄英一拍巴掌,说道:“严厉什么,就应该这样……就这么说定了。”

他的声音有点大,正在和群臣寒暄的朱元璋都被惊动了。

看了看朱雄英,又看了看陈景恪,笑着问道:

“什么就这么定了,你们两个又有什么鬼主意了。”

朱雄英不动声色的道:“没事儿,我们……”

陈景恪插话道:“我和殿下在讨论大分封的事儿。”

众人都愣了一下,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快就把事情摆台面上来了?

都不愿意让太上皇休息一下再说?

勋贵集团则开心不已,陈伴读不愧是我勋贵集团的人啊,就是向着我们。

知道真相的徐允恭,则苦笑不已。

你们还感激他,却不知道他已经在想着要你们的命了。

不过他也奇怪,这事儿不应该私下商量吗,为何陈景恪要公开说?

朱元璋不知道刚才他们再商量什么,但他却知道,陈景恪不会帮勋贵逼宫自己。

更何况还得到了朱雄英的认可。

那么,他到底再打什么算盘?

不过不管他打的什么算盘,咱都得帮他把这出戏给唱下去。

于是就问道:“哦,详细给咱说说,你们都商量了一些什么。”

陈景恪回道:“勋贵们似乎有些飘了,忘记自己是什么人了。”

“现在还没分封就如此了,将来要是分封了会如何可想而知。”

“我提了个建议,将来找几个做的比较过分的诸侯国,直接给灭了。”

“以此来警示诸侯们,大明才是天下之主。”

“不尊大明号令者,诛。”

此言一出,现场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看着他。

勋贵们的脸色尤为精彩。

朱元璋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
这种事情一般都是私下商量的,他没想到陈景恪会公开说出来。

陈景恪不等他们发问,就主动说道:“诸位是不是很奇怪,我为何会公开道出此事?”

“大明乃宗主国,天朝上国行事堂堂正正,不搞不教而诛那一套。”

“现在规矩摆在这里了,要不要遵守是你们自己的事情。”

“不遵守造成的一切后果,你们自己承担。”

“这就叫勿谓言之不预也。”
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